筆者在電腦前的工作主要分幾種:寫作、聯絡、制作簡報格式的企劃提案、為網站而做的製圖、間中也有些拍片的工作,拍攝完成後坐在電腦前做剪接後製。工作室位於天樂里軒尼詩道交界的鬧市,人多車多理應嘈雜,但因為大塵而長期徹底緊閉窗戶之後,倒變成了幽靜的空間。


父親年輕時習慣聽著收音機入眠,我讀書時期喜歡在公園裡下象棋用的石桌椅溫習,不過份的風聲還有自然的鳥鳴,比起純粹的安靜更能令人專注。似乎聽一些聲音可以有助專注,又可以有助入眠,很矛盾的事實。


對我來說,專注也有幾種。寫稿和寫企劃提案的時候,需要集中精力思考;聯絡、製圖或剪接,則需要打起精神來,不會因為覺得別的待辦事項更有趣而跑掉或放棄。所以前者需要的,大概是不能有歌詞的音樂,或者是白噪音(White noise)。白噪音是指某幾種不同場境中,起伏不太大的雜音。例如咖啡店裡人們吃喝細語的聲音、下雨的聲音、潮汐漲退的海浪聲…網上有不少白噪音的聲帶可以免費點播,手機應用程式也有好幾款選擇。然而,這些聲帶其實就是一段比較長的聲音檔案,十幾到幾十分鐘的,從頭播到尾之後,又再次由頭播起。結果頭一次聽覺得很不錯,但再重複了幾次之後,連何時「雨勢變大」或者「打雷」,心裡都默默有數,白噪音聲帶從讓人專注工作,變成讓人分了心去聽沒有旋律的音樂,完全發揮不到想要的效果。放棄白噪音聲帶之後,一直沒有代替品,寫作的時候只能剩下鍵盤的聲音,希望可以快點找到更好的方法。


至於剪接製圖等的工作,讓人打起精神來的音樂和還未進化成無綫的耳機,成為令我乖乖坐在電腦前連續工作幾小時,零食都忘了吃的推動力。挑的歌老實說沒有甚麼特別品味,節拍強勁、歌聲聲線甜美、編曲華麗豐富的音樂,讓你不用怎樣思考咀嚼,只須投入音樂的拍子甩頭甩腦就好,和平常真的會認真聽的音樂風格迴異。結果隨著工作時間的增長,Apple Music 顯示出最常聽的歌單,已經盡變成甜到膩的中快板舞曲,排第一位的是一首來自台灣歌手王心凌的舊歌,《愛的天靈靈》。歌詞甚無聊,應該是頗舊的作品,最近在 Apple Music 隨意點歌來播才發現到它。某日好奇搜尋這歌的 MV,還未16:9 和高清拍攝,歌手舞步超硬,造型也很…怪怪的。


在生活各種細節都能「展示」於人前的時代,你的打扮風格,你噴的香水,你出門帶的手袋,你看的書(如果你還有看書),也許都統統拍照加濾鏡放了上Instagram吧。最近發現,原來有些東西就算沒有放到網絡上,居然還是會有「展示」的自覺。當我看到電腦裡的歌單從蘇打綠、盧廣仲、陳綺貞...漸潮轉換成王心凌陳年舊作,或韓國天團聽不懂歌詞的快歌,竟有種奇怪的不安感 —— 我如今的音樂品味變成這樣了嗎?


我想起電影《Begin Again》裡男女主角分享自己手上歌單一幕,比起所有可見於是也可以堆砌的身外物,音樂的分享恐怕比肉帛相見更為赤裸。但我們的生活,根本沒有事事向別人展示交代的必要,到底我在憂慮甚麼呢?早陣子去看魏如萱香港演唱會,前前後後的陌生歌迷不斷舉起手機拍照,檢查照片效果,加上濾鏡,寫下一堆#hashtag,上載,或者用Whatsapp 傳給別人,非常繁忙。台上的歌者賣力演唱,台下的觀眾也一樣忙著表演,表演「魏如萱的歌迷」,多累人啊。


(原文載於2017年4月3日《明報》世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