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時今日,觀賞電影的途徑較以往方便得多,有關電影資訊亦可在網上發掘,那經營電影會的意義在何呢?


上世紀,世界各地曾出現不少電影會,這些電影會,結集了一群人士,他們對電影的看法,與主流觀眾、電影工作者、甚至學者不同,他們透過放映、評論及創作,形成新的力量,對當時的電影有破舊立新之作用,同時推動了電影藝術的發展。


相比之下,現今電影業都偏重商業票房,一齣電影的成敗,只視乎其所謂的商業價值,甚或為了票房而放棄個人原則和態度;電影學院過於保守,只淪為一個職業訓練場所,對電影體制的過失不聞不問,甚至以商業理由阻礙學生的創意及前途選擇;坊間不少的文化活動亦過於著重綽頭,或者參加者純粹以消費的心態參與,彷彿放映會等電影活動只是一場娛樂,缺乏對電影、文化等議題的探討或思考。


在香港的電影史,一直缺乏對美學創新上的探討,社會的保守,導致新事物難以被大眾接受。在香港電影業界仍處於低迷的情況下,體制內不少的影人仍然不思進取,他們認為只要有好的港產片、有港產片大賣或在國際影展獲獎、或者提拔多點新人(有沒有提拔也成疑問),就可以讓香港電影復興,他們根本沒有理會香港電影業根深蒂固的問題,例如工作人員缺乏保障、資源分配不均、教學問題等。


所以,我們需要一個新氣象、新的轉變,這個轉變,不像八十年代初的香港電影新浪潮,經過幾年後,被主流商業體制同化而失去特色。未來的香港電影,必須在電影美學上大膽嘗試。畢竟,攝影機愈來愈輕便,每個人都可以拿著攝影機拍攝,拍攝自己感興趣的事物,較過往的年代更自主。


此外,我們必須對香港電影所謂傳統體制作出回應,不能回避。同一個劇組人員,為何貧富懸殊如此嚴重?為何新人待遇奇差?為何要靠人際關係才可走進主流電影圈?問題太多,不能盡錄,可見香港電影必須求變,才有真正出路。


我們要離棄過往千篇一律、陳俗且離地的「爸爸電影」,我們要拍攝新電影,並嘗試透過不同的活動,加強大家對電影、社會等議題的認知,並聚合成一個力量,這些活動例如有放映會及創作交流小組,放映會目的是從世界電影出發,反思現今香港電影及社會情況;而創作交流小組就是透過別人的作品,擴闊自己的視野,以及大家在創作上有任何疑難,可在小組內解決;此外,亦透過評論,對現今電影業之問題作出批判及反思,而拍攝就是實踐我們心中的電影。


你也許會認為,一個組織,做出這些措施及回應,能否得到應有的回報呢?的確,失敗的機會較成功高,但如果我們連第一步都沒有踏出,那麼連成功的機會都沒有,而且解決上述問題,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時間醞釀,電影史上不少變革,無論是半世紀前的法國抑或40年前的伊朗,都是由少數人士、一個小組織開始,逐漸變成具影響力的轉變。


因此,你我必須努力,任重且道遠。

原文於「筆記電影會」網站內:http://newavemotion.weebly.com/2148438598201543034035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