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多年的醫務委員會改革終於成事,但張宇人提出、獲政府沿用的「4+0」方案極具爭議,被醫學會、杏林覺醒等業界團體反對。雖然《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二讀大比數通過,但辯論期間,要捍衛業界利益的醫學界議員梁家騮卻多次點人數,影響會議進度。林鄭狠批他「極端不妥當」,劉慧卿更直言希望他「放過香港」。


功能界別在主權移交後被視為萬惡之源,因為「某些人」可以在議會內有多一把聲音,是故梁家騮可以為業界利益,幾乎以一己之力對抗整個立法會。但筆者卻認為不應怪罪於他,畢竟他始終要向選民負責,只是他的選民不是一般市民。


筆者甚至覺得,其他議員也應該向他學習,特別是同屬功能界別的議員。功能界別的確是特權階級代表,但不代表可以奉旨尸位素餐,惟不少議員卻甘心淪為政府的投票機器。


《十年》經專業評審後,贏得金像獎最佳電影,文化界議員卻質疑評選機制有問題;銅鑼灣書店事件,店長林榮基回港後,首先是找何俊仁,而不是出版界議員,李波失蹤時,他說很關注,但林榮基回來後卻不發一言;近日中超球隊廣州富力有意派青年軍來港參加港超,引來球圈中人和球迷不滿,但體育界議員從未表態。資深足球評述員何鑑江早前更曾質問他「做過啲咩」。


看倌心水清的話,應該會留意到,體育、演藝和出版界其實是同一界別,而且只有一位馬逢國議員。馬逢國與梁家騮同是功能界別議員,水平卻如此不一。兩個界別最大的不同是登記選民數目。醫學界的登記人數幾乎是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功能界別的4倍,惟後者其實又包含了4個不同的界別,可見不少前線從業員其實都無權投票,馬逢國的代表性心照不宣。制度原來如此諷刺——業界有議員代表是特權,業界可以選出代表自己的議員就更加是「特權」。但功能界別的「原意」是為「均衡參與」,如果議員不捍衛界別利益,捍衛的是甚麼人?還是只是捍衛政府?


政府方案寸步不讓,而且「數夠票」。若政府一意孤行,議案一定會通過,梁家騮亦只能用最消極的點人數對抗,結果不少時間便用於點人數之上。政府此前也許沒有想到,「功能組別議員一係唔發威,一發威都幾『那渣』」。用最土共的邏輯,想必也可以將責任推到殖民地政府之上,如果沒有他們提出功能組別,可能便不會有今日梁家騮拉布,但勿忘將功能組別發揚光大的,是特區政府。


原來人算不如天算,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圖片來源:梁家騮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