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影評(純粹主觀感想)︰


《槍狂帝國》(Miss Sloane,dir: John Madden,2016)


       好看,比《選戰風雲》(The Ides of March,2011)更好,但也沒想像中好看。題材吸引,選戰緊湊,然而女主角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心思寫得太厲害了,對手明明財雄勢大人才濟濟,寫出來卻不是那麼回事,幾乎只像女主角玩弄於股掌的對象,儘管那是需要自斷一臂的慘勝,始終不太看到智力相當的對碰。那完全是一面倒的寫法,女主角即使貪勝自私、不近人情,最後也獲得省悟的可能,剛愎刁悍的性格甚至成為了自我犧牲自我救贖的扭橋「工具」,連平時冷言對待做完即趕走的男妓都對她有了同情,只能說劇本寫得太過精明,太過計算,太照顧女主角了。對此我其實無意貶斥,但不禁想像其他導演處理起來會怎麼樣。不過這套戲仍是值得推薦的,寫說客、講槍管,那都是少有的題材,香港政治公關人才缺缺,也乏人揭露背後的操作與黑廂交易,《槍狂帝國》正可作為入門課。都說 Jessica Chastain 絕對值得奧斯卡影后提名,沒提名簡直是可怕的恥辱,但終究未到 Isabelle Huppert 的水平,前者諸如發脾氣掃走桌上文件再抱頭陷入苦痛的表演,畢竟未脫陳套,但我認為那是編導的問題,不是演技的不足。值得一提的是此片演員全都非常好戲,整體表現甚至更勝本年多部以 ensemble cast 著稱的佳作,我特別喜歡那個演律師的 David Wilson Barnes,其實他戲份不少啊,但維基的演員表沒提到他,IMDb 也沒他的照片,奇怪哉也。 


《月亮喜歡藍》(Moonlight,dir: Barry Jenkins,2016)


        本來抱有極大期望,預期會挑戰我心目中《星聲夢裡人》(La La Land)在本年度電影的地位,結果發現原來也沒出色到那個地步。從一開首那個環迴了不知多少度的跟拍鏡頭開始,我就覺得這部戲有點賣弄,不夠沉實,雖不至於討厭,但已完全淋熄我的期待。那黑人少年的成長故事寫得不錯,纖細弱小的心靈與至親和周遭人物的關係寫得也好,但也許影片聚焦於他的個人世界,總感到有點零碎。第三部分是拍得最好的,那才是我預期中的優秀。導演自言參考王家衛,很多鏡頭和處理都看得出其來有自,但出來的感覺完全不同,其實也不必刻意比對,不過既有了參考的基準,難免不這樣去想,《月亮喜歡藍》將王家衛的敏感、哀怨、瞬息變化、色彩與音樂的張揚運用通通消化了後,變得相對含蓄節制,有他自己的性格,我甚至覺得第三部分有點占渣木殊(Jim Jarmusch)的味道,但反過來說就難令人有看王家衛般記憶深刻了。


《骨妹》(Sisterhood,徐欣羨導演,2017)


        新導演難得的作品,不應嚴苛,有此完成度其實已值得讚賞了。稍感可惜的是導演和劇本都未能完全發揮兩個年輕女主角的潛力(我寧願大幅捨棄成年版演員的劇情,不必把最關鍵的感情戲都留給她們,何況她們演得又不好看,特別是麥家琪,而梁詠琪又彷彿與這角色本身格格不入),也寫不出真實風塵女子的性格和骨場世界的生活,澳門情懷也只算是淺淺碰到,結果又回到最容易感動一般觀眾的愛情線去,但刻意加入同性戀元素,其實也沒必要。不是說不應該寫成是同性戀,而是根據劇情發展,兩人是純姊妹情也可,是真同性戀也可,兩者兼具亦可,多給觀眾想像空間更好啊,不必劃公仔劃出腸。另,其實好幾場戲都可以拍得更好的,例如在兩人臨時決定不墮胎之後的相擁、大炮台慶祝生日吹蠟燭等幾段,但導演似乎不太放心讓演員表演,又或野心想拍得更細妙些,於是剪接(相對較)快、機位又多,但卻拍不出那感情力量,反而像最後梁詠琪‬與李李仁在病床那場戲,簡簡單單,鏡頭就放在這兒讓兩人演,靜靜看他倆的表情和說話,雖然前者的演技實在不濟,但故事的感情到了,還是令人感動且印象深刻的。大家都讚廖子妤和余香凝,不過因為某個理由,我無法不想像另一種演繹的可能性,完。


《情繫海邊之城》(Manchester by the Sea,dir: Kenneth Lonergan,2016)


        不用多說,全年最佳。今年奧斯卡候選最佳電影的九部作品中,唯一可挑戰我支持《星聲夢裡人》的地位的。很厲害、很厲害的劇本和演出。借用影友 Jolyon Cheung的說法︰「不能承受的日常的痛,如此靜謐。已經不是 guilt,不是 remorse,而是,更絕對的『無』……不是軟弱,不是逃避,不如怯懦,只因為,生活磨人而殘忍,只能如此。不直面,不頑抗,也是對生命的回應。劇本的不著痕跡,它對角色、對傷痛的觀察、選材、梳理、提煉,是長篇小說的厚度。痛的濃烈與漠然,它伴隨你一輩子的重量,它的真實且巨大,竟能這般樸實地呈現,Kenneth Lonergan 功力之深,怎能不佩服。」


《迷幻列車 2》(T2 Trainspotting,dir: Danny Boyle,2017)


        我想我是少數對第一集沒有特別感覺的影迷。應該說,我對丹尼波爾導演所有電影都沒有太大感覺。都好看,都有水準,他很懂得找好題材,但技巧花俏,不夠深入;他尤好零碎密集、仰視俯衝的畫面以描述「迷幻」者的見聞和想像,那恰好是我最討厭的東西。他最好的電影叫《時代教主:喬布斯》(Steve Jobs,2015),但得力的是精細巧妙的劇本。《迷幻列車 2》倒是比我想像中好,也許是我慢慢地進入那個年紀了,但那也是僅此而已。


《盧根》(Logan,dir: James Mangold,2017)

 

      好看,導演占士曼高向來有水準,但始終還差那一點點。主要問題是,滄桑的氣氛是拍出來了,當西部片、公路片拍亦是不俗的設計,幾個主要人物的複雜心理也寫到位了,但其他值得發揮的旁支,未免太過蒼白,例如狼人遇上與自己一模一樣的 X-24 時,心裡會怎樣想?當奴皮雅士(Donald Pierce)在漫畫中是強力的改造人,在電影中卻只像稍具型格的小混混。小超能人們最後的「伊甸」也沒細加描寫,那「應許之地」的喻意還可更有發揮的。參考西部片傑作《原野奇俠》(Shane,1953),但《盧根》長達 135 mins,內容卻好像比只有 118 mins 的前者還單薄,有點可惜呢。


《解構緊張大師——杜魯福 vs 希治閣》(Hitchcock/Truffaut,2015) 


        影迷非常期待,其實是挺好「看」的,有希翁的電影片段,還有罕見的兩位大師的對話錄音,還訪問了不少當代有名導演(誰在吹水誰真有研究一目了然),導演肯特鍾斯(Kent Jones)當然是下過苦功的。不過熟悉兩位導演的影迷,也許就會覺得影片內容不算新穎,有點不夠喉了。電影大學者大衛博維爾(David Bordwell)近兩年前就寫過這部戲,深入評論了兩位大師的觀點及影響,我覺得比這部紀錄片本身還要精彩、豐富呢,也許正是當年已讀過這篇文章,難免覺得影片不新鮮了︰http://www.davidbordwell.net/blog/2015/06/12/truffauthitchcock-hitchcocktruffaut-and-the-big-reveal/


《美女與野獸》(Beauty and the Beast,dir: Bill Condon,2017)預告片


        嘩﹗只看預告,已幾可肯定影片不好看了。還以為有甚麼新觀點,傳媒又吹噓愛瑪屈臣(Emma Watson)敢為女性發聲的形象可以演繹出全新的貝兒,喂,原來這套戲只是九十年代迪士尼動畫的真人版,似乎不少片段的調度都一模一樣,然而看上去還不如動畫版想像力豐和優美動人,老土到呢。沒有美女(愛瑪屈臣哪點像貝兒呢?),沒有野獸(那是牛魔王吧?),即使有些進步的新元素(如傳媒炒作的同性戀),其實思維完全是落後的(導演更令人沒有信心﹗)。也許幾年前基斯度簡斯(Christophe Gans)執導的法國片《美女愛野獸》(La Belle et la Bête,2014)還更有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