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過去,又是時候年度盤點了吧。今年看電影比上年略少(上年寫的總結文章︰〈2015 年度我印象最深刻的 10 部電影〉),不足200部,新片75部,舊作108部,另有16 次重看的沒算在內,例如《樹大招風》,我邀請不同朋友入場看了兩遍,在溝口健二小型回顧看的傑作《山椒大夫》則是從前看過的。至於短片就沒仔細數了。從前寫過我對「個人年度十大」的負面感覺,見〈關於「個人年度十大最愛電影」,我想說的是……〉,現在不再覺得有甚麼不妥了,大家隨興選選、談談也挺有趣的。先選新片十大吧,然後再談舊戲精選。和以往一樣,這年度許多新作都很可能要在明年才有機會看到(很想很想看《星聲夢裡人》啊),只能從今年在香港正式上畫的作品挑選了(片名前的數字是觀影日期)︰


一、11/1《100 円的愛》(100 Yen Love,武正晴導演,2014)


雖然已是2014年的作品,但即使放在今年諸多佳作中,我仍會選安藤櫻為最佳女主角吧。在喜劇與正劇中遊走,仍能將那「痛い痛い痛い」的生活感寫出來,很厲害。人生的荒謬,往往只能靠自己一個人去抵受、還擊呢。


我的完整評論︰〈百般荒謬百般痛,百拳反擊百拳重——《100 円的愛》



二、13/2《卡露的情人》(Carol,dir: Todd Haynes,2015)


聖誕節看這部戲,聽她對卡露說 「Merry Christmas」,一定很有感觸吧。今天回想,仍覺得那份過度的精緻、刻意地冷靜,令影片有種莫名的抽離感,但這也許就是導演想追求的效果吧,畢竟這是個很壓抑的故事啊。



三、20/2《焦點追擊》(Spotlight,dir: Tom McCarthy,2015)


奧斯卡頒獎禮發表結果一刻,我立刻高呼出來。《焦點追擊》與《十年》獲得最佳電影榮譽,代表人間某種精神價值,始終未為昏亂俗世所埋沒啊。


我的完整評論︰〈We're Going After the System, I Wanna Keep Digging——《焦點追擊》(Spotlight)



四、9/3 《天堂無門》(Son of Saul,dir: László Nemes,2015)


寫納粹屠殺慘史的傑作和佳作很多,《天堂無門》是不輸前人的一部。以第一身視角,寫世間殘酷而無解的絕望、不願丟落人性的自我救贖,深刻入骨。不知道為甚麼,後來看歐文傑導演的短片《聖誕禮物》(Merry X’mas,2007),我竟想到這部戲,雖然題材完全不同,技巧卻略有相通處。



五、21/3《樹大招風》(Trivisa,許學文、黃偉傑、歐文杰導演,2016)


不必多說了,本年度最令人感動(新導演經歷5年辛酸才拍完的佳作)、感觸(香港人看着必然感到無限唏噓)的作品。沒感覺的,只能說不懂香港吧。你似北風吹走我夢,可是又怎能眼看看讓一切隨風呢。



六、17/6《十萬水急》(A Perfect Day,dir: Fernando León de Aranoa,2015)


匆匆上畫,又匆匆落畫,沒太大迴響的作品,但看過的人都會認同這片是佳作吧。



七、31/7《真.哥斯拉》(Shin Godzilla,庵野秀明、樋口真嗣合導,2016)


暑假在東京旅行時日本剛剛上畫,得悉後立即衝入場看午夜場,即使沒有字幕,看得不太明白,仍是完全被震懾了。回來香港再看一遍,依然覺得厲害。不落傳統怪獸片窠臼兼有個人電影風格,充滿解讀趣味,港台許多觀眾無法接受,又不肯仔細閱讀,只能說太可惜了。


我的完整評論︰〈突破虛構 衝擊現實 政治怪獸片《真.哥斯拉》



八、16/8《情迷聲色時光》(Café Society,dir: Woody Allen,2016)


總有聲音說活地亞倫無復當年勇,我卻覺得他的出品近乎一年一部,而且每部仍有遠高於平均水平,創作熱情始終不墮,又何須只死眼言當年勇呢﹖最後那個鏡頭,兩人的眼神盡在不言中,這才真是事未過去就已失蹤,此刻有種種心痛啊。



九、30/8《烈女本色》(Elle,dir: Paul Verhoeven,2016)


很簡單,一句說完,本年度最佳電影,香港片商不上正場太可惜了﹗



十、16/10《愛上兩個你》(Yourself And Yours,洪尚秀導演,2016)


在戲院觀賞時,幾乎看不下去,覺得洪尚秀江郎才盡得過份,朋友還提早離場了,但回家慢慢咀嚼,又被那可多重解讀的趣味吸引。然而之所以印象甚深,也許只因為男人總有負心的過去,在洪尚秀的電影中看到某一面的自己吧。如果不算這一點,這個第十位,我應該會選西川美和導演《漫長的藉口》(The Long Excuse,2016),那又是一個衰男人的故事……


至於要在今年所看的昔日電影中挑選十大,那就難得多了,在這 108 部舊戲中,能稱得上影史佳作的,不下七八成,每一部都有獨到之處,同樣觸動人心開啟眼界,要篩走任何一部都不容易。以下選的標準,是觀影當時最有感覺(也許是出於當時的心事),即時會有迴響的(例如在Facebook分享當中對白、轉貼片中歌曲之類),此外同一位導演不會選超過一部作品,以免太側重某一兩位我心儀的大師(同樣,片名之前的數字是觀影日期)︰


一、22/3《風櫃來的人》(The Boys from Fengkuei,侯孝賢導演,1983)


那些苦澀的青春、那段稚嫩的單戀、那隻小小的書蟲、那個高樓上的「電影熒幕」、那地青山綠水的風櫃小村、那首 《Air on the G String》,看過又怎能忘懷呢?



二、25/3《齊瓦哥醫生》(Doctor Zhivago,dir: David Lean,1965)


這當然不是大衛連最佳的作品,寫俄國革命與後來的極權逼害,都不若那段動人的愛情故事有力,然而 Maurice Jarre 那首蕩盪氣迴腸的音樂,實在動人心坎、百聽不厭。冬去秋來,歲月流逝,那藍白冰花化為暖日黃朵的一幕,始終是大衛連的大手筆,特別是在香港文化中心的大銀幕觀賞,尤其震憾。



三、29/3《英思安》(Insiang,dir: Lino Brocka,1976)


上年看這位菲律賓大師的另一傑作《黑暗魔爪》(Manila in the Claws of Light,1975),對他以通俗劇(melodrama)包裝社會議題的手段佩服不已。這部《英思安》更加厲害,表面上更加誇張、煽情,但他對當時貧富懸殊的社會、守舊吃人的家庭有深刻的觀察,控訴強烈,手法精巧(那水和鏡的意象),當中的膽色和心思,很不容易啊。



四、5/6 《我對青春無悔》(No Regrets for Our Youth,黑澤明導演,1946)


看故事中的年青人怎樣義無反顧投身學生運動、反戰運動、女權運動,如何無懼肉體與精神的摧殘,始終堅守理念,怎樣與國家機器以至村民的冷眼周旋,怎教我們不反思這幾年的抗爭行動?這是黑澤明的早期佳作,他如何活用默片時期俄國蒙太奇理論的手法,也很值得留意。



五、24/7《春風秋雨》(Imitation of Life,dir: Douglas Sirk,1959)


七月底為「馬田史高西斯電影學院」(Martin Scorsese's Film School)的放映會作映後談,討論的是我極喜愛的作品,德格拉斯瑟克的傑作《深鎖春光一院愁》(All That Heaven Allows,1955)。為了準備映後談,我補看一些必看之作,包括這部他後期的傑作《春風秋雨》,這部戲在影史上的地位,不必細說了吧。同是為這映後談作準備而看,我也很想選的,是托迪希恩斯(Todd Haynes)的《天上人間》(Far from Heaven,2002),不過既選了他的《卡露的情人》,暫且割愛吧。是的,其實我很喜歡看 melodrama,通俗劇要拍到這個境界,也許比創作甚麼探討高深哲理、挑戰宗教議題那一類藝術片更困難哩。



六、28/8《星海浮沉錄》(A Star Is Born,dir: George Cukor,1954)


看《星聲夢裡人》(La La Land,2016)的預習之一(大誤)。



七、17/9《工人階級上天堂》(The Working Class Goes to Heaven,dir: Elio Petri,1971)


所謂「上天堂」,其實即是「落地獄」,工人階級只能以肉身與資本怪獸永續戰鬥,在工廠、工會、工運之間勉力生存。艾里奧柏堤導演憑此片贏得康城影展選最佳電影,可惜今天認識他的觀眾已不多。有趣的是當年共有兩部作品同分金棕櫚獎,同樣來自意大利,另一部就是羅西(Francesco Rosi)的傑作《企業家之死》(The Mattei Affair,1971),厲害的是真馬利華倫第(Gian Maria Volontè),兩部影片皆以他為男主角,他在前者飾演勞動階級,在後者飾演糾纏在跨國石油政經的資本家,將他憤世嫉俗、能量驚人的一面發揮得淋漓盡致,無論是反思左翼還是政治驚悚都能完美駕馭,精彩﹗



八、4/11 《愛情酒店》(Love Hotel,相米慎二導演,1985)


今年「香港亞洲電影節」有「日活羅曼色情電影 45 週年」環節,放映5部當年的超前作品,我看了其中4部,都非常非常厲害,從前很少接觸這範疇的電影,這次真的開了眼界。這部《愛情酒店》與曾根中生導演的《赤之教室》(Angel Guts: Red Classroom,1979)是當中我最敬服的,論深刻,後者可更為出格,將色情/藝術、真實之惡/虛構之美的呈現、思考和實驗玩得出神入化,但我始終較喜愛前者,將色慾、空虛的感覺寫得如此刻骨銘心,十分難得,相米慎二的長時間鏡頭與音樂運用也是一絕。


延伸閱讀︰譚以諾〈一位鹹片藝術家的自畫像──《赤之教室》



九、12/11 《殘菊物語》(The Story of the Last Chrysanthemums,溝口健二導演,1939)


日本諸大師之中,溝口健二與成瀨巳喜男在我心目中並列第一,小津安二郎第三,然後才到黑澤明。這次能在大銀幕觀賞溝口健二的傑作,焉能不選?



十、21/11《二十四之瞳》(Twenty-Four Eyes,木下惠介導演,1954)


高峰秀子、高峰秀子、高峰秀子﹗很想選山田洋次導演的《給兒子的安魂曲》(Nagasaki: Memories of My Son,2015)為本年新片十大,可惜有更喜歡的作品,最終沒選。《給兒子的安魂曲》中黑木華飾演的小學老師,不可能沒參考過《二十四之瞳》中的高峰秀子吧,可是後者摩登與傳統兼具的思想、溫婉而堅強的性格、重視生命大於個人以至國家榮辱的心腸,可豐富貞慧得多,一笑一哭都那麼動人,從初出茅廬演到歷盡蒼桑,那完美形象,始終難以超越。身為老師,沒看過這部作品更是說不過去吧?木下惠介的鏡頭工整、秀麗,調度仔細又自然(分鏡很可能比小津安二郎更講究,卻又彷彿不著形跡),在煽情與含蓄之間處理得恰到好處,太厲害了。《二十四之瞳》宜與上文提到的《我對青春無悔》合觀,原節子的堅貞不屈,恰與高峰秀子的默默支撐可成一對,國家無道、戰爭無情,女性雖然吃苦最深,卻也是抵抗、耕耘的支柱動力。《二十四之瞳》高峰秀子初進課室為孩子們點名一幕,那天使般的笑容,大抵就是人間最美麗的風景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