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筆記電影會」舉辦了「創作交流小組」及電影《三六年的歲月》放映會,與早前的活動不同,今次先舉辦「創作交流小組」,然後才舉行放映會,這樣的安排,其實是希望有更多人留意「創作交流小組」,以免有人誤以為「筆記電影會」只是舉辦放映會如此簡單。


「創作交流小組」的目的


「創作交流小組」是一個讓人可以交流及合作的平台,在以往世界的新電影浪潮裏,最初的起源都來自電影會。參加電影會的人,都熱愛電影,同時對現有的電影制度、風格感不滿,他們透過欣賞一些經典電影,從而增廣見識及審美眼光,並透過影評及拍攝實踐己見,並逐漸引起大眾的注意,形成一個浪潮。


在一些電影工業體制內、或者打著「學院派」出身的所謂專業電影工作者來說,他們認為這些電影會出身、找自己的朋友合作、不根據所謂正統拍攝方式的電影,屬業餘,不能登大雅之堂、沒有觀眾喜歡、或者視之為學生製作水平而言。


沒有觀眾喜歡或許是對的,因為與傳統有別的電影,確實需要時間讓觀眾接受,但是被指業餘、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指控,實在不敢恭維,因為無論電影還是其他藝術,從來沒有公式及標準答案,現代普及的電影語言,都是以往一些具實驗或前衛的電影而建立,例如室外拍攝、手搖鏡頭、潛意識等,曾經是新鮮事物,但今時今日在世界電影裡已非常普遍;至於被視為學生製作水平,別忘記,很多經典電影是導演的早期作品,技法也許生疏如學生作品,但為何仍成為經典,也值得大家深思。


「創作交流小組」進行情況


放映《三六年的歲月》的意義


安哲羅著洛斯的《三六年的歲月》(以下簡稱《三》)就是這樣的例子,《三》是安的第二部作品,電影中有不少穿幫鏡頭,包括話筒出現鏡頭上方、幕後人員的手出現在畫面上等,但仍無損《三》的經典地位,因為《三》的工整鏡頭及流暢的場面調度,早視為教材;相比之下,穿幫顯得問題不大。


《三》的其他意義,在於它拍攝於希臘獨裁統治時期,這是一部講述1936年希臘發生的一場政治事件,雖然《三》沒有非常主觀地對事件作出批判,但在獨裁時期拍出這樣的作品,實屬不錯。在《三》之後,安哲羅著洛斯一直透過電影反思希臘歷史文化,拍攝出不少具意義的電影,包括《霧中風景》、《一生何求》等,值得我們欣賞和學習。


安哲羅著洛斯彷彿成為電影界內的希臘代言人,看《三》或安氏其他作品,會對近代希臘人的狀態有更多了解,加上早年被院校教師所禁、後來成為安氏招牌的360度長鏡頭,可見導演的遠見和勇氣;相比之下,無論在意識形態或風格上,香港電影工作者偏向保守,對自己的歷史文化缺乏探討,如果我們要擴闊自己的視野,必須多看有意義的電影,以及嘗試大膽創新的拍攝手法,即使拍攝失敗,也算一個新開始新體驗,因為如果連丁點兒都不改變,非常循規蹈矩地拍電影,哪意義有何?別忘記,電影是創作出來的,不是公式拼出來的!這也是「筆記電影會」會舉辦有關活動的本意。



《三六年的歲月》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