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電影不多,也不懂電影語言,去看完李安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也想插句嘴。


2K+3D+60格的影像確實是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人到中年,很多事過目即忘,星期五看的電影竟還記得兩三個畫面,其一是比利林恩在國歌響起時淚流滿面的畫面。一個十九歲的少年,要承受至親的姐姐因車禍而受重傷的打擊,然後自己被國家送到戰場殺戮,在槍林彈中看著戰友死在眼前而欲救無從,並要刺死一個敵人,然後,莫名其妙地成為了國家英雄……一個十九歲的孩子要如何去承受這種種生命的重量呢?流淚是必須的,在國歌的大背景中流淚大概是最佳的情景,而且在電影中這個背景不只是國歌,而且是美國人大娛樂大歡樂的場景。國歌是國家的,激情是大眾的,一個十九歲少年內心的苦難他自己無法述說,要如何去承受一場戰爭一個國家一個英雄一場命運,也許這些都不需要其他人明白,只要以2K+3D+60格的超高清的影像去默默流淚,就夠震撼人心了。


第二個印象深刻的畫面也是流淚,就是在電影結尾時比利林恩摟著姐姐哭,這一次的哭就是一個十九歲孩子單純的哭,他決定要回到戰場,那裡讓他感到真實,感到有成就,有存在感,這是無助的,是委屈的,是不捨的哭泣,就在最親的人懷裡,不需要大場面不需要大背景,只需要至愛的人一個擁抱,哭過就會成長。


第三個畫面是比利與拉拉隊員FASEN(希望沒記錯名字)擁抱時說:差點兒就要跟你私奔了(大意如此)。聽他這麼說,FASEN猛然推開他,她聽到竟是他要當逃兵,她不是要愛情,不是要一個男人,而是要一個英雄,一個國家英雄。國家英雄來自戰場,離開戰場就甚麼都不是了,英雄就要永遠留在戰場,為愛情私奔就是當逃兵,這怎可以當?現實生活並沒有英雄也不需要英雄,美國人的英雄都來自螢幕,比利的英雄形象來自CCTV,對大部份人而言戰爭只是電影的事,英雄就活在裡面。在現實中,被推到戰場的戰士就是悲劇,少數能偶然成為螢幕英雄的是悲劇,戰死沙場的也是悲劇,這大概也是這電影要探討的一個主題。RAMBO在戰場當了26年英雄,最後要回家,那個回家的畫面是英雄落幕的畫面,是哀傷的。英雄的回家大概是「未老莫還鄉,還鄉需斷腸」另類註腳。想起早前讀過的印度新聞,抗爭者莎米拉結束16年的絕食,支持者指她背判抗爭,並離棄了她,支持者只想她作為一個永遠的殉道者,並不要她回歸現實。這是何其相似的情節啊!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不是一齣娛樂大片,除了畫質,沒有突出的特技,沒有吸引人的劇情,用插敘手法同時敘述兩件事也不見得人人喜歡,但如果你想看完戲還需要一點不算太沉重的思考和情緒,又或想要多層面去感受一下美國文化,值得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