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書四年,今年,第一年在津中做班主任,負責的是中三最差的一級,班內有六位留級生,一位長期缺席,從未見影。


提起班主任,老師怨聲載道,處理的事務繁鎖,包括收發通告、收取各式各項的費用、組織班會、著學生分配職務、建立班風、建立責任感、每天點名、看管他們集隊、陪他們走樓梯上課室、有事要與家長通電話、處理壁佈、輸入優缺點、成績表貼相、成績表派發、見家長,凡此種種,數也數不清。


原本已職務繁重,開學時知道要再「落水」做班主任(去年不用),實在晴天霹靂。不過,當然「煮到埋黎就食」,仍然硬著頭皮去做。


香港學生自殺近兩年屢見不鮮,青少年的精神健康的確出了問題,可惜教育界仍是著眼於學生的成績、學生的獎項。既然未有大的改變,就唯有從小處做起,由小小的班主任角色做起。聽畢古倫神父的講座後,讓我更確定班主任的重要性及任務,縱然現在的孩子有很多的問題,亦面對很多的問題,但我們未必是束手無策的,我最受啟發的是「建立健康的家庭文化」,班就是學校的家,學生從8:05-3:55都在一起學習、休息、飲食,作為班主任可以做些什麼呢?


以下是我開學一個多月來的建立班文化的經歷與思考:


下文分成兩部份,一是建立責任感,二是建立自信,孩子在「差班」成長,總覺得自己肯定比別人差,所以學習的動機很低,我曾經是BAND1學校中最差的學生,但竟然後來順利考畢會考、高考、入讀大學並找到工作。我常覺得,既然我這資質平庸的人也可以成功,我眼前這一批充滿青春活力,卻被標籤為「少不更事」的孩子,也可以一步步地走向成功。只不過走這條成功之路,需要大人給予援助。所以我務必對症下藥,不要像聖經的馬大一般忙忙忙,忙得個吉。觀察之下,學生缺乏責任感,亦欠缺自信,成功的經歷很少,因此我建立的班文化是要讓學生經歷成功。


一、建立責任感


A. 「人人有工開」

班上27位同學,每位也要有職務,包括:班長、班會主席、科長、飯長、圖書館理員、甚至清潔小糾察等等,然後讓他們填上一張職員卡,讓他們確認自己的身份地位。其中,主動願意擔任不同職務的要讚、被推舉而毫無怨言的也要稱讚,最後,當然有些職務無人願意負責,Partner竟發明了「點指兵兵」的方法,順利讓所有同學「入伍」,實在有趣。而學生亦默默接受了,這也值得讚。


B. 訂立班規

開學兩天除了收發通告和分配職務,亦有一些時間建立班風,我請同學分組擬定班規,開初他們亳無頭緒,用了一點時間「引導」及「逼迫」他們後,總算訂了數條合理的規矩。


二、建立自信


A. 「立願書」

我讓學生在紙上寫上本年度的目標,包括在學業上、心靈健康上及身體健康上的目標。然而,我發現,學生是:不・懂・寫・目・標・的。這是我第二年在此校任教,學生在學的時候,都有老師告訴他們「要做甚麼」、「怎樣做」,基本上,服務周全,到台上分享也有老師幫忙寫稿,朗誦時老師告訴他們每一句、每一個字怎樣讀,要用什麼感情,聲音多大。因此,一讓學生思考要做甚麼,他們就一頭霧水。我本著1比0好的心態,還是拉牛上樹般讓他們寫下目標,寄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在家長日及學期末讓他們看看自己是否能達到所訂立的目標。


B. 「每日之星」

我曾經在PIZZAHUT工作,當時較高級的職員會寫一些「每月之星」紙,貼在員工資訊板,我在工作的四個月間收到過2-3張。覺得十分鼓舞,故把此帶到班房中,但善忘的學生,一個月對他們來說實在太長了,故我把時段改為一天,我刻意去稱讚一些「其貌不揚」的學生,全班竟為他大力鼓掌,學生甚至和我推薦每日之星。在中國人的社會中,稱讚太少,責罵極多,躲在我班的孩子,從來不覺得自己有何值得驕傲的,他們最有成就感就是「打機」的時候,所以,我決定製造稱讚他們的機會。


C. 節日慶祝

古倫神父提及的在家庭解立獨特的慶祝節日的文化,我覺得十分可取。在班中,可有生日會、聖誕慶祝、新年慶祝、復活慶祝等等,不過到底怎樣能是「獨特」又讓學生樂於做的,而又成本不高呢?這樣還是要時間思考。


總結而言,回首一個多月的開學生活,我認為最重要還是「堅持」。一個活動/文化的開展的容易的,但持之以恆,在這急速、善忘的社會中不怕麻煩,堅持、持守所訂的目標,就有機會慢慢接近成功。


----------------

講座筆記


學生自殺事年仍然不絕於耳,為此,教育界必須思考如何應對,當中,學生靈性方面的培育成為了關注點。德國靈修大師古倫神父於9月27日至10月10日期間到港進行共13場講座。日前(9月30日)舉辦了其中一場名為「教出孩子生命力!」的主題講座。當中主要講述家長及教育工作者如何培育孩子成長。作為中學班主任,及學校推行宗教活動的負責人,謹以粗疏的筆記與諸位分享當天所聽之內容。


 古倫神父心靈培育系列「教出孩子生命力!」講座於7:30-9:30假華仁書院進行,參與者約80人,當中包括大學教授、神學生、教會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及家長。古倫神父是天主教聖本篤修會的經濟管理人,是當代著名的作家,活躍於世界各地演講,主題圍繞以基督信仰的價值觀與靈修方法,幫助人克服生命的匱乏。


古倫神父講座分為兩個部份:


1. 以聖經故事引伸的基督教教育價值觀


A. 馬大與馬利亞

聖經記載馬大與馬利亞兩姐妹招呼耶穌的情況,當中姐姐馬大忙於家務,卻最後被耶穌提醒:「馬大!馬大!你為很多事思慮煩擾,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奪去的。」,我們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自以為知道孩子需要甚麼,但其實忽略了孩子需要甚麼。


B. 五餅二魚

聖經記載約五千人跟隨耶穌渡過加利利海上了山,卻沒有食物可吃。其實象徵了孩子找不到領導的人,需要領導餵養他們。而我們應如何餵養孩子呢?有一個孩子獻上五個餅,兩條魚,耶穌把拿起餅來,祝福了,剝開餅,就分發予門徒。耶穌這4個步驟,可視為教育的操練,拿起餅祝福代表:放下擔心;剝開餅:代表打破對自己的錯誤想象及對孩子的錯誤期望;分發:代表我們要付出,縱然缺乏,亦要在缺乏當中成長。


C. 少年耶穌不見了

聖經記載耶穌十二歲的時候留在耶路撒冷,與父母失散了,當他的媽媽馬利亞找他的時候,他卻說了一句令人摸不著頭腦的說話:「為甚麼找我呢?難道你們不知道我應當在我父的家裏嗎?」。成人常常聽不懂青少年人的說話,不理解青少年的思維。相對而言,青年人亦不明白父母的憂慮。但我們卻能在馬利亞的反應中獲得安慰,她把這一切的事都存在心裏。神父指出,青少年人與成年人縱然有代溝,但當有愛在當中,把對方的說話及經歷放在心中,能達致靈魂中的合一。


2.聖本篤會規中的教育原則


說畢以上三個故事後,神父以聖本篤修會的會規談教育。聖本篤修會的會規已有1500年的歷史,是中世紀跟教育有關的啟示,亦關乎管理者應有的特質。


A. 成為有智慧的領導者,不過份緊張、匆忙、反應過於激烈


B. 不能傷害孩子

不應對孩子有過高的要求,其實構成了對自己的傷害及對別人的傷害。


D. 不怕與孩子抗爭

心理學家榮格指出,人有對立的性格,我們要接納自己對立的一面,不要過於壓抑。要與孩子建立紀律與界線。現代社會,手機、電子產品構成了我們很大的困擾,但我們卻不能讓步。反倒應用鬥志與孩子抗爭,讓他們明白凡事都有界線。


E. 建立健康的家庭文化

神父認為家庭文化有助提升孩子的認同感及安全感。建立家庭文化即指建立一些家庭獨有的「儀式」,例如:早餐禱告、寢前禱告;以及慶祝節日,例如:1月6日有祝福家居的禮儀、大齋期有自律的操練、將臨期設家庭和好的禮儀、聖誕節一起唱聖誕歌等。榮格指出,家庭文化有醫治的力量。然而,在青少年的反叛期時,卻會對這些家庭活動產生抗拒,甚至挑戰。但神父指,我們必須有勇氣持續這些禮儀,因為家庭就像生命的根。根有甚麼作用呢?味道好,有一家人共同的味道;有醫治力,連繫家的不同時代;在健康的家庭文化中,孩子能找到支持,找到生活的意義。現今社會很多家庭都缺乏味道,就是欠缺了獨特的家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