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世界影壇好像對記者或傳媒行業充滿興趣,出現不少與記者傳媒有關的電影,包括早前在國際電影節放映的《驚天動地搶新聞》、奧斯卡最佳電影《焦點追擊》等,這些電影,不外乎對記者的道德操守作出批判、或在報導、製造新聞及救人方面難以取捨、甚至是新聞工作者對公義的追求。


傳媒生態的弦外之音


《導火新聞線》(以下簡稱《導》片)除了以上千篇一律的話題外,也加插了法律、甚或政治方面的聯想,片中的一罪兩審,自然讓人想起「一國兩制」、或者近年有關法治、新聞自由的和應,當然,影片讓人有這方面的聯想,不只是一罪兩審這個問題,影片曾出現集會、示威、政治機密、警方有意使用武力等場面,令筆者認為導演有意透過電影,回應近年社會生態,以及表達自己對這方面的想法。


出現這些政治元素,可謂近年所謂本土電影常見的狀況,這方面大家已見怪不怪,是香港電影近兩年的特點之一。不過,相比這些元素,片中傳媒之間的鬥智、各種公關技倆和脅持人質情節更值得一提。以上元素讓筆者想起杜琪峰的《大事件》——一套同樣有類似情節且充滿野心的港產片,其他還有涉及此類議題的港產片並不多,令《導》片貌似獨特的港產片,同時反映出近年香港電影的題材創新度不足的問題。


欠缺羅輯的高潮


從以上可見,《導》片是一部較獨特的電影,並且有意製造一個「大團圓結局」,可是,電影未免過於樂觀,筆者這樣說,主要是電影在結尾出現的毛病,首先,電影刻意營造較溫馨或樂觀的結局,讓《導》片與其他有關記者的電影不同,這本身不是問題,問題在於電影很多情節不太合理,例如當《囧報》展開網絡戰時,試圖以一罪兩審問題引起大眾關注,從而同情脅持人質的譚銳智(吳孟達飾)。


運用網絡宣傳乃為現今傳媒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也許這是個很有意思且回應當今網絡文化的一環,但是展開網戰到大批市民到場聲援只是一晚時間,在這幾小時的短時間內,即使有關消息得到廣傳,是否能引起那麼多人到場聲援,筆者充滿質疑,感覺導演刻意呈現類似「佔中」時的畫面,並且高估了港人行動能力和時間的充裕性。


過於直白和煽


另外,《導》有一個港產片經常出現的嚴重問題,就是過於過於直白和煽情。《導》片有別於其他有關類型的電影,它更著重人性和情感,在殘酷且充滿競爭的傳媒行業帶點感性,但這種情感處理欠佳,從片頭阿咩(楊淇飾)道出一段令人煩厭的獨白可見一斑,而到了片尾一眾市民聲援譚銳智時,市民包圍著譚銳智,然後鏡頭圍繞著譚銳智旋轉,做法俗套,讓原本帶有意思的情感變得難看,也讓觀眾由電影牽引的情緒突然「清醒」,未能因此而受感動。


至於過於直白方面,電影卻大談著名攝影作品《蘇丹的飢餓》的故事和意義,這做法完全不必要,作為電影的隱喻符號,根本不需要刻意註釋,使電影過於強調一些主旨,只會造成畫蛇添足的效果,這亦是《導》片或不少港產片的一大毛病。


雖然如此,但《導火新聞線》仍是一部有誠意之作,電影的中段緊湊,主要的轉折情節都讓人滿意,而周家怡依然是亮點,王宗堯演技亦見進步(相反,吳孟達表現卻令人有點失望),只可惜在處理情感及拍攝手法未見成熟,有眼高手低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