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聆聽古典音樂啟蒙於在某日本音響代理工作的年代,因為工作需要,也因為工作上的便利,因此有機會大量接觸到當時開始大量製作和推出市場的古典音樂會錄像,當中最令筆者著迷的便是有「指揮皇帝」之稱的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樂團一系列的鐳射光碟(LD)。LD面世的時候,它的畫質和音質完全超越當時最流行的錄影帶一大截,卡拉揚對於錄像的製作參與度非常高,也由於卡氏的高要求,和他自己作為傳世記錄的一點私心。柏林愛樂一系列錄像的影音效果在當年是一個最高標準,卡拉揚的指揮固然是重點,筆者既為錄像中個別樂手演奏的大特寫為之驚嘆,也對柏林愛樂廳有了初步認識。 

柏林愛樂廳落成於1963年,是柏林愛樂樂團的主場,開幕式就是由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樂團演奏貝多芬第九交響曲。這音樂廳以它的恢宏建築外觀和優越音響效果為樂迷稱道,它坐落的地址為卡拉揚街道1號,也反映了卡氏在樂團和樂迷心目中的超然地位。 

今次與家人到德國旅遊,當然不能錯過造訪柏林愛樂廳這殿堂級音樂廳的難得機會,但由於逗留時間和家人聆聽古典音樂的口味,最終選擇了9 月23日下午四時由柏林愛樂首席指揮Stanley Dodds領導柏林小交響樂團演奏較熱門古典曲目,而放棄了同日晚上柏林愛樂樂團演奏布魯克納第五交響曲。雖云是小交響樂團,樂團編制較小,但既然有柏林愛樂首席指揮、首席單簧管和首席小提琴手在陣,筆者對這場音樂會充滿期待,完全投以信心一票。 

Stanley Dodds由2014年起成為柏林愛樂首席指揮至今,他是澳洲中國混血兒;本身是一位小提琴家,是柏林愛樂樂團第一位有中國血統樂手。說起來Stanley與香港有一番淵源,他曾經在2005年跟隨柏林愛樂到香港演出;他的母親在廣州出生,也曾經在上世紀50年代在香港短暫居留,因此Stanley也懂得一點廣東話。 


9月23日下午三時四十分到達柏林愛樂廳,天氣轉涼亦下著微雨,但完全無損樂迷欣賞好音樂的熱情,全廳滿座。柏林愛樂廳實際外觀與香港文化中心相近,不算宏偉亦不算起眼;內觀亦然,沒有近代新落成音樂廳的防駐波消音裝置,一切盡是平實簡約設計。 

音樂會以布拉姆斯的《節日序曲》拉開序幕,柏林小交響樂團編制超但樂迷從四方八面湧至,過60位樂師,加上70多位柏林小交響樂合唱團團員,演奏一些不太大型曲目是綽綽有餘的了。《節日序曲》音樂氣氛熱熾,樂團的音壓不算龐大,但弦樂幼滑如絲,樂器缐條清晰可辨,柏林愛樂廳的言效名不虛傳。 

接著由單簧管演奏家Wenzel Fuchs演奏莫扎特的《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這曲目的節奏變化相當大,對演奏者有一定考驗;Wenzel的演繹討好,不慍不火的表現非常出色,樂迷鼓掌至「安哥」才罷休。相對而言,可能未充分熱身,樂團的表現就略嫌含蓄。之後幾節熱門選段樂團表現如脫胎換骨,整體合拍性比起協奏曲的演出勝出很多,以布拉姆斯的《第五匈牙利舞曲》帶來高潮並為音樂會上半節劃上休止符。 

下半節先由美國小提琴家Noah Bendix-Balgley領奏德國作曲家Max Bruch的《G小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樂曲旋律優美,動態起伏大,對領奏小提琴和協奏樂團的均衡是對指揮Stanley的考驗。不諱言,兩首協奏曲的表現是及不上樂團獨自演奏的曲目,筆者相信這與樂季新開鑼,樂團與樂手仍未磨合順暢有點關係,相信再經兩、三場合作自然會大幅提升合拍度。Noah的拉奏溫文儒雅,節奏感極佳和強弱音分明,音樂極富感染力。 

壓軸演出是拉威爾的《Bolero》,是銅管樂器的表演時間,長笛、單簧管、伸縮喇叭和法國號角等魚貫登場,璀璨的金屬質感呼之欲出,驚覺家中JBL Century Gold的鈦金屬高音單元重播的銅管樂器相當精準。雖然個別吹口的變調吹奏表現未算上佳,但瑕不掩瑜,在Stanley指揮下的柏林小交響樂團仍然能夠營造出步步進逼,風雨欲來的攝人氣勢,重複的主旋律富有宗教氣息,樂聲莊嚴肅穆。 


今次親到柏林愛樂廳雖然錯失了欣賞柏林愛樂樂團的機會,但坐在柏林愛樂廳聆聽古典音樂,仍然讓筆者的HiFi里程上了重要一課。這音樂廳的音色非常中性,沒有什麼味精,不慍不火音樂味道純和,完全不帶修飾地忠實重現樂器的音色。筆者以後對於重播古典音樂的殘響和堂音的重現有了確切標準,對於樂器群奏的重現和定位分隔度有了確切認識,絕對稱得上不枉此行! 


《部份內容節錄自「發燒音響」「發燒遊記」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