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行惡兆》(Premonition Following an Evil Deed,dir: David Lynch,1995)


        為了紀念盧米埃兄弟(Auguste and Louis Lumière)在 1895 年首度公開放映電影,為影史開啟首章,100 年後來自里昂的有心人,盧米埃電影的研究者(Philippe Poulet)發起拍片致敬的計劃,最終邀請得多位國際級名導演參與,每人仿照盧米埃兄弟當時拍片的方式和成品創作一條短片,合輯成《盧米埃兄弟與四十大導》(Lumière and Company,1995),大衛連治(David Lynch)交出的作品,就是這套《妖行惡兆》。


     

       參與這計劃的導演,要遵守三個原則︰片長限在 52 秒、不能同步錄音、3 個鏡頭內完成。《妖行惡兆》是這四十部短片中較有趣的,一是很有大衛連治個人風格,內容也有他的《迷離劫》(Twin Peaks,1990)電視劇的死亡、查案、邪教元素,氣氛相當神秘、邪氣、恐怖,二是他刻意違反計劃的規定,片長超出 52 秒,也沒守 3 個 takes 內完成的約定,也很合符他特立獨行的風格。雖然如此,這終究只是不足 1 分鐘的短片,大衛連治是如何營造出那麼突出的迷離氣氛的呢?這就有賴他對「時間」與「空間」的精妙擷取與縮/張了︰


       

        一、時間上,短片中的幾個畫面,到底是順序、同時、插敘,還是沒必然邏輯關係(也就是說開首的死屍與裸女受虐實驗是兩件不相關的事),只是一種關聯性的「預感」(premonition)?似乎統統都可以成立。大衛連治精準地擷取出幾個事件中的關鍵畫面,將之組合連接,使人聯想更多,這是蒙太奇理論的運用,已非盧米埃兄弟最初的創發了。二、空間上,《妖行惡兆》恐怖的氛圍,除了有賴《迷離劫》配樂師(Angelo Badalamenti)的詭異背景音樂(在視覺以外擴闊了聽覺的想像空間),還有地理「空間」的引導想像,例如起首處屋內婦人向畫面右方的沉默外望(她在觀看/期待甚麼?她所留心的是後來警察敲門的鈴聲,還是更詭異的惡兆?),又例如那個可怕的人體實驗室的那記右移鏡頭(這亦已非 1895 年的攝影技巧了),都在在令觀眾在意著/想像到鏡頭以外的 off-screen space。恐怖感,往往不在電影畫面內,而在畫面以外處呢。(註:片名中譯是我亂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