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在野黨議員殷秀美於國會發言「拉布」,期間不禁落淚。    (圖片來源:fact tv 片段截圖)


建制派就阻止民主派「拉布」而提出的《議事規則》修訂,最快可於本星期五(17日)在內務委員會討論,並於12月6日提交大會辯論。民主派批評有關修訂是「乘人之危」,趁6位議員被DQ,失去分組點票否決權,匆忙通過修訂。究竟建制派的《議事規則》修訂意欲何為?

建制派的《議事規則》修訂建議,主要包括︰
-    將全體委員會的法定人數,由目前的35人降低至20人,此舉旨在防止民主派「點人數」;
-    在立法會流會後,主席可於當日復會,此修訂變相廢除點人數「武功」;
-    主席可視中止待續議案為拖延程序,而不需處理;
-    主席可整合議員提出的修正案,減少修正案的討論及投票時間。

以上的修訂處處針對民主派的議會抗爭,加上功能組別令建制派長期佔立法會多數,使政府放心將不義撥款或惡法硬闖立法會。數數去屆立法會出現拉布︰新界東北前期撥款、高鐵超支、網絡廿三條等等,都是政府因為「數夠票」,一副肆無忌憚要立法會硬食的態度,才令民主派要以拉布手段抗爭。

拉布作為抗爭的非常手段,必需依仗民意支持,本身難以長期維持,若參考上屆立法會成功拉倒的兩條惡法︰網絡廿三條及醫委會改革,均是以時間換取輿論關注,最終結合公民社會的力量,將政府拉回談判桌。

就在去屆立法會就網絡廿三條拉布的同時,南韓國會亦進行了一場50年來首次出現的拉布戰,在野黨因為擔心政府以《反恐法案》監視國民,因而發起拉布拖延表決,其中在野黨議員殷秀美更發表一篇長達10小時18分鐘的演說,成為一時佳話。雖然拉布戰以失敗告終,但透過連日來的電視直播,卻成功引起南韓國民的關注,重新反思議會作為民意代表的意義,使拉布的作用超越議會攻略的層次。

過去香港立法會出現高鐵超支、新界東北撥款等多次爭議,民間團體均積極發聲,引領公眾參與討論公共政策,網絡廿三條、醫委會改革的成功拉布,便是得益於過往累積的經驗,形成與公民社會結合的議會抗爭。若建制派成功修訂《議事規則》,便可能將成熟的抗爭經驗毀於一旦,使立法會徹底淪為「人大化」的橡皮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