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殺姬》(Atomic Blonde,dir: David Leitch,2017)



         《原子殺姬》改編自圖像小說(Graphic Novel),原作黑白繪畫,來到電影,霓虹燈、灰格調,陰冷的氣氛與陽剛的動作共冶一爐,導演大衛雷奇(David Leitch)本是動作替身與指導出身,今年正式自己做導演,竟是如此注重且擅長經營視覺風格,想必過往在片場學到不少,同時也下過苦功吧。《原子殺姬》很多熟口熟面的元素,像是那類似《非常嫌疑犯》(The Usual Suspects,1995)的敘事和扭橋,像是那些特攻間諜爾虞我詐互相出賣的暗戰,像是那些八十年代流行音樂的引用,故此都不算新鮮,但畢竟是類型片,動作拍得好,演員有魅力,就已很不錯了。順帶一提,電影前段用大衛寶兒(David Bowie)的 “Cat People",其實《希魔撞正殺人狂》(Inglourious Basterds,2009)已然用過,中段飛車追逐時用 A Flock of Seagulls 的 “I Ran (So Far Away)",近期《星聲夢裡人》(La La Land,2016)也用得好玩,這也令影片多了一陣熟口熟面的感覺,幸而並沒削弱影片帶來的快感。

        至於動作場面,本片毫無疑問是爽快過癮的,看花朗穿著當年多家名牌的潮流服飾拳打腳踢,打得頭破血流,引起的不是欲憐香惜玉,而是拍手叫好之快,導演轉頭又來一場女女床戰(據說原著並無這橋段),花朗從頭帶到尾,就教人熱血沸騰,像她在影片中浸冰也不行。看花朗,原來已看足二十年,但現在她也不過四十出頭,刻意殘樣 cool look 示人依然眼睛嘴唇曉說話,所以怎能不說「有花朗就怎樣都好看」呢?至於那段「偽」一鏡直落的長動作場面,從樓梯打到破房再街頭飛車到墮海,是導演的看家本領了,比《殺神》(John Wick,2014)打得更盡,雖然大家都明知花朗不可能真是武林高手(但她確有刻苦鍛鍊的),那些長時間鏡頭亦明顯是分開數段拍攝然後電腦剪輯而成,但依然看得盡興。導演相信也從昆頓塔倫天奴(Quentin Tarantino)身上偷師不少,像那場向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潛行者》(Stalker,1979)致敬的設計,其實也是《希魔撞正殺人狂》的結局的一種轉化吧。


        若說《原子殺姬》比不上「殺神」好看,一是因為「殺神」在前,「殺姬」不算新鮮,但導演求突破的用心可嘉;二是因為「殺神」的江湖片世界可有更大想像空間,香港觀眾當是武俠片看待,就更有親切感了,「殺姬」的冷戰舞台看似更宏大,其實反局限在諜戰動作片範疇,沒有那麼自由,但這其實不是甚麼缺點吧。香港觀眾看黑雨傘一幕,一定更有感覺。個人來說,我是覺得太多 twists,煩了點,不算特別聰明,但看動作看主角還是相當不錯的娛樂,值得入場。爛撻撻的占士麥艾禾(James McAvoy)也很好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