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人氣泰片《戀愛病發》在「泰國奧斯卡」獲得多項殊榮,其實早已在去年的香港亞洲電影節為放映片目,當時的譯名還是《Design 76小時》,實在是個亂來的片名。及後才在鮮浪潮國際短片節被選為開幕電影,杜sir(杜琪峯)亦特意把影片搬上大銀幕正式公映,電影開始特別加上字幕表示「杜琪峯導演特別呈獻」。能受眾多影展歡迎,又有香港大導演青睞,貌似典型愛情片的《戀》實在不惹少。



在電影片名及宣傳上,《戀》都好像是一部愛情類型片,像是男女主角在醫院中萌生愛火花的故事。然而,本片實際上不是一部愛情片,題材及故事不易歸類,它既有喜劇元素,又有劇情片的認真嚴肅,同時包含了若有若無的愛情,拋掉類型片的捆綁,這是屬於(即將步入中年)自我成長的故事。電影對freelancer職業的描繪比起翁和艷的關係着墨更深,透過描寫翁工作如何跟時間競賽、聽從艷醫生早睡的吩咐、準時服藥、勤做運動,由男主角作為freelancer日常生活工作,側寫翁對醫生的暗戀。至於結局插入翁坐在沙灘上微笑望向身旁的場面,下一個鏡頭便是在醫院裏聽他講話的艷醫生,兩個鏡頭剪裁起來將那份暗戀/單戀拍得絲絲入扣,少有「愛情片」如此大篇幅刻畫沒有愛情的單戀。




《戀》成本僅有約三百萬港元,場景來來回回都是翁的住所(以及那部Mac機屏幕)、醫院、便利店及健身室,正是這份「小本經營」,一切材料(不論是故事創作來源,抑或場景選擇)來自平時日常生活,才讓電影如此具生活感,發掘生活中的小情小趣,「小清新」就是這般(故事靈感是來自導演看病的一次親身經歷)。而攝影師Niramon Ross不時運用紀錄片式的拍攝手法,例如有時候用一個鏡頭粗糙地左右移動拍攝一場對話,為戲劇帶來實時性及真實感,導演整體處理上毫不造作要炫技,平實地把一個關於工作狂/freelancer自我發現的故事拍出,才是電影的優秀之處。




一般電影不會使用大量旁白,避免過份依賴對白來推進並交代劇情。《戀》卻以男主角翁的旁白佔電影大部分內容,原因不免是主角身為freelancer經常獨自一人,要讓觀眾理解並代入其職場及內心世界,自不然要利用旁白令觀眾傾聽作為freelancer的心聲,以及面對crush時「五臟翻騰」的內心,藉映像和聲音互相配合,製造強烈的幽默感,別樹一幟。


音樂與聲音處理玩味十足,當翁感覺與艷互生情愫時,背景配樂為典型的浪漫甜蜜音樂,接下來總是被工作電話或其他人物或事情打斷,可謂泰式幽默(泰國廣告的喜劇感亦經常採用類似的形式)。而全片貫徹使用free jazz的密集敲擊音樂,來表達工作的匆忙及煩躁,效果相當理想強烈。音樂風格類近《飛鳥俠》(Birdman),惟兩部互相比較,就見高下之分。


導演Nawapol Thamrongrattanarit控制故事節奏得宜,一時充滿幽默感把全場觀眾哄得捧腹大笑,一時相當緊張急速要將情緒拉緊(末段的五夜不眠工作記錄),一時又甜蜜可愛小浪漫(翁和艷醫生的相處及結局的「餘音」),一時寂寞感傷(獨自孤身呆望黃昏落日),種種處理有板有眼,牽動觀眾情緒,甚具功架。




可能大家會好奇為何杜sir會特別推介這部作品,畢竟它不似其他現代名作般「偉大」,講freelancer工作、單戀、與工作夥伴(紅顏知己)的友情,故事視野都是放諸生活,沒有甚麼創作上的野心。杜sir在訪問解釋,希望《戀愛病發》可以讓年青人多點屬於他們自己,像電影一樣不用跟隨其他導演的風格步伐,鼓勵用自己方式拍出自己一代的一點一滴,講自己(身處這時代)的故事。


順帶一提,本片所有票房收益扣除成本後將全數捐予鮮浪潮,可以身體力行支持新導演們,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