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鞍華這名字於拍女性為主題的文藝片並不陌生,《桃姐》、《黃金時代》,都是話題之作。縱然有人認為《黃金時代》實驗味道太重,吸引不了大量觀眾(亦使一群慕名跑去看文藝片的觀眾覺得納悶),可確是十分有代表性的作品,只可惜曲高和寡。


《明月幾時有》似是《黃金時代》的續集,蕭紅生於1911年、死於1942年。而《明月幾時有》的背景則是香港淪陷的日治時期(約1941-1945年)。汲取了《黃金時代》的經驗,導演雖然沿用了口述歷史為線索的拍攝方法,但情節的連貫度及豐富性都提高了不少,較容易讓觀眾投入和理解。兩套電影時代相近,當中的鏡頭的運用、服飾的設計、佈景等都十分細緻、謹慎,把日治時期的香港呈現眼前。以下是幾個想分享亮點:


亮點一、屬於香港人的故事



(網上圖片)


《明月幾時有》是少數以香港為敘事中心的抗日電影,記下了香港的一段鮮為人知但十分重要的歷史。日軍侵華,一群文化人逃難到香港,但安穩日子維持不了多久,香港淪陷,日軍對在港文化人展開追捕,「江東縱隊」展開營救文化人行動。寄居於灣仔方蘭(周迅飾)家中的茅盾夫婦也靜靜地安排逃亡計劃,由劉黑仔接應,預備逃往碼頭,北上逃亡,可是中途遇上日軍追捕,方蘭臨危受命,帶茅盾夫婦到銅鑼灣登船離開香港島。劉黑仔看中方蘭冷靜機智,邀請她加入抗日的地下工作,幫忙運送情報,解救仁人志士。


而方蘭的男朋友李錦榮(霍建華飾)與方蘭一樣,原本也是小學老師,可惜小學停課,二人生活困難,方蘭走上了抗日的道路,而李錦榮則成為了日軍大佐的心腹。「明月幾時有」的點題處,正是大佐與李錦榮之間的對話,大佐問:「為何明月幾時有」用「幾」字,不用「何」字,教中文的李錦榮解釋這是關乎「平仄」的問題,說了幾句,卻要求李錦榮用「幾」、「何」二字七步成詩,否則槍斃。李錦榮在戰戰兢兢之下,以「明月幾時有」開首,作了首新詩,道出對方蘭的思念,與再會面的盼望。


後來日軍勢力漸減,大佐確認李錦榮是內鬼,出賣天皇,偷取情報送出,與他展開對質,憤怒之下用劍狠狠地在他小腿上劃了兩刀,李錦榮沒有倒下,大佐放走了他,他下樓梯時卻聽到了一下槍聲⋯⋯


劉黑仔見日軍投降之時不遠,在碼頭與方蘭告別,要北上繼續抗日,方蘭看著海港對面的山巒,鏡頭是一片港灣,浴著海港向前,漸漸,愈來愈多高樓大廈⋯⋯是西環、上環、中環、灣仔⋯⋯是今日的香港。鏡頭上看到了彬仔,看到了幾個老人聽他分享抗日歷史,看到了許鞍華向他問問題,彬仔步出了聖雅各福群會灣仔長者地區中心,上了的士(他是的士司機)。


這,是屬於我們香港人的故事。



亮點二、方蘭的媽媽-葉德嫻


(網上圖片)


筆者覺得,葉得嫻是整個故事的靈魂(當然因為她是講廣東話的),精彩地演活了香港淪陷時孤苦無依的婦女角色。她拿炒米餅(明明有三個卻只放兩個出來)給茅盾夫婦,懇請茅盾夫婦繼續租她的小閣樓住,茅盾夫婦堅決不續租,失望的她連炒米餅也拿走的吝嗇;還有煮飯時把米量了又量,一次又一次把米放回米缸裡,那種朝不保夕的不安;還有知道女兒方蘭環要加入抗日隊伍,她堅決反對,到後來為女兒送情報等,她的心路歷程描寫得真摯、演得動人、拍得細膩,她與許鞍華之間的默契實在令人讚嘆,也發揮了很好的化學效果。


亮點三、口述歷史的彬仔-梁家輝


(網上圖片 https://kknews.cc/zh-hk/entertainment/5mb3jrk.html


口述歷史是許鞍華慣用的拍攝手法,處理得好的話可以加強電影的真實感。若果大家有印象,許在拍攝黃金時代,是有很多角色走出來講故事的,而在今次,講故事的人就只有「彬仔」,一個到長者地區中心消磨時間的「的士佬」。


熒幕上是一個斑白老人在說故事,他告訴了觀眾三年零八個月的淪陷回憶,他告訴觀察眾他與方老師的回憶,他告訴觀眾劉黑仔的傳奇。字裡行間,時而活潑興奮、時而疑惑、時而沉默、回憶方蘭時欲掉眼淚卻默默吞下,把我們帶回日治時的香港風貌,十分自然。


亮點四、久石讓的配樂


要說吸睛,不得不提這個名字。久石讓來年的音樂會一票難求,就知他的吸引力。久石讓大師的配樂工作當然不單限於動畫片,如電影《禮儀師之奏鳴曲》配樂也是久石讓的作品。電影中很大部分有關日本人的情節,請來日本配樂大師當然順理成章,然而,請到久石讓,實在是畫龍點睛的。在看電影時,十分投入在故事之中,後來看到製作班底,喜見久石讓的名字,然而音樂與鏡頭及情節渾然天成,享受其中而不識盧山真面目。


亮點五、幽默的友情客串


(Youtube截圖)


電影院裡,第一批笑聲是從葉德嫻掌起炒米餅來的。(因為首映送了炒米餅給我們,每人手上也有兩塊)

第二批笑聲是茅盾夫婦上船時,看到與文化人梁文道打招呼時傳起的。實在十分有喜劇感。

之後還有看到苑瓊丹當大妗姐,王菀之事事膽小、常常尖叫的面容,觀眾亦看得不亦樂乎。

這些粉墨登場的角色,為香港淪陷這沉重的主題增添了喜感。


一個要讓香港人記得的名字-孔秀方


方蘭,原名孔秀方,1930-1940年代左右的小學老師,因小學停課,無業,營救了幾百位文化人,輾轉加入了抗日戰線,為抗日地下活動運送重要情報。劉黑仔,護送文化人回到大陸躲避日軍追捕,在抗日活動的前線,捉拿漢奸。李錦榮,深入虎穴,伴隨日軍大佐左右,偷取情報,送到地下抗日隊中。方蘭的媽媽,在運送情報時被日軍逮捕,慘死。這些英雄,都沒有記載在歷史裡。但他們英勇、犧牲精神,是值得驕傲的名字。感謝許鞍華導演,用電影說歷史,讓我們認識方蘭,認識抗日時的歷史。


周迅飾方蘭,是有靈氣的,揣摩角色也見用心。美中不足的是,周迅是說普通話的,因此,一整套電影也在聽配音,總覺得有點突兀。不知許鞍華導演心中的方蘭是不是周迅呢?


若果可以選香港演員當方蘭,誰會是最適合的人選呢?



--------------------------------

風帶著夕陽的宣言走了。 像忽然熔化了似的,海的無數跳躍著的金眼睛攤平為暗綠的大面孔。 遠處有悲壯的笳聲。 夜的黑幕沉重地將落未落。 不知到甚麼地方去過一次的風,忽然又回來了;這回是打著鼓似的:勃侖侖,勃侖侖!不,不單是風,有雷!風挾著雷聲! 海又動蕩,波浪跳起來,轟!轟! 在夜的海上,大風雨來了!(茅盾〈黃昏〉)